Beat365唯一官方网站

当前位置: 首 页>>校园动态>>正文

校园动态

音乐学院《中国音乐史》课程开展“活态化”教学实践

  时间:2025-05-21   来源:音乐学院   作者:聂燕梅   供图:聂燕梅   编辑:李琳   浏览:

为深入推进理论课“活态化”教学实践,5月20日晚,音乐学院《中国音乐史》课程主讲教师带领学生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特色音乐会——“乐声溯百年·学堂启新音”《中国音乐史》教学实践音乐会。

本场音乐会是《中国音乐史》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。按课堂45分钟的标准设计,把课堂搬上音乐舞台,把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,在舞台上情境性演绎。授课教师聂燕梅担任音乐导赏人,23级音乐表演学生和24级音乐学、音乐表演学生共同完成,以“讲、演、唱”的形式,展现了音乐理论教学上的一次创新与改革,让学生在学堂乐歌中深刻理解中国社会转型期音乐教育的变革,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文化自信心。

第一篇章“萌芽·启新声”主要讲述学堂乐歌诞生的背景。学堂乐歌的诞生是教育救国理念的实践成果,是中国传统音乐走向现代音乐的关键节点。学堂乐歌将富国强兵思想注入音乐教育,是中国近代音乐的开端。在这一篇章,学生演唱了《中国男儿》《祖国歌》《勉女权》等经典作品。

第二篇章“探索·融东西”主要讲述了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。这些人物及作品将西方音乐形式同中国文化基因相结合,构建了中国近代音乐启蒙的框架。同时,透过先驱们的生平与作品,让学生感受前辈们的热血与情怀。这一篇章学生演唱了《体操兵操》《送别》《黄河》《竹马》《扬子江》等经典作品。

4DF48

第三篇章“传承·焕新声”主要讲述学堂乐歌的意义。让学生通过历史的回响,思考它的当代价值,同学们在这一篇章演唱了作品《城南送别》。

晚会结束后,参演同学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感想:

23音表01班的王笑表示,作为这场音乐会的参与者,我深刻感受到用音乐情景剧的形式重现历史,不仅是一次艺术表达的创新尝试,更是对中国音乐文化根脉的深情回望与致敬。原来“学堂乐歌”离我们这么近,也让我意识到历史从未远去,学堂乐歌所蕴含的家国情怀,创新精神,是对过去的缅怀,更是对未来的启迪。

24音乐05班王世哲表示,通过学习中国音乐史课程,并参与教学实践音乐会,仿若踏入时光回廊。从课程介绍中,能感受到音乐文化发展脉络之丰富。而剧情里戊戌变法时期新旧思想碰撞,又为音乐发展增添时代底色。这不仅是知识学习,更让同学体会到音乐与时代紧密相连,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。

24音学05班葛文静表示,这场音乐会宛如一把钥匙,为我打开了学堂乐歌艺术世界的全新大门。它打破了我对中国音乐史的传统认知,让我深刻体会到,原来严肃的历史乐章中,也蕴藏着如此鲜活的生命力与趣味性。这场音乐会点燃了我对中国音乐史的探索热情,未来,我渴望在学习之路上继续深耕,不断发现中国音乐史的深邃内涵,提升专业素养。

24音学04班郑孜鑫表示,当学堂乐歌的合唱声在音乐厅回荡起百年前的青春呐喊,一场音乐会就这样打破了我对中国音乐史的刻板想象。那些曾在课本上静止的音符、年代与人物,在旋律的流动中重新获得了呼吸。未来的学习中,我愿带着音乐会赋予的这份感动,在乐谱考证时多一份对声音质感的想象,在舞台表演时多一份对历史语境的敬畏,让中国音乐史不仅停留在课本上,更流淌在我们的演奏中、创作里、生命深处。

音乐学院高度重视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工作,鼓励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推进课堂教学创新。《中国音乐史》是音乐学和音乐表演专业同学学科专业必修课之一,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,此次音乐会既是将理论课搬上舞台的一次成功尝试,同时也是理论教学从“知识输入”到“实践输出”的生动体现。近年来,随着音乐学院在抓好教师讲台、舞台和案台“三台”建设方面深入推进,理论课程教学成果登台展示,让理论课“动起来”“演起来”“活起来”已然成为学院的新风尚,同学们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不断提升。

  初审:杨正玉   复审:郝昊   终审:杨辉

Beat·365(中国区)唯一官方网站

7th New Avenue West,Xinyang,Henan Province,China

电话(Tel):0376-3010956   传真(Fax):0376-3012678

豫ICP备      豫公网安备 号